健康养生网

心情不好是吃甜的还是辣的(心情不好就吃甜的?其实吃辣更管用)

没有什么烦恼是一块蛋糕解决不了的如果一块不行,那就两块?的确,心情不好的时候,很多人都喜欢吃一点甜食,还有人说,生活这么苦,只有甜食才能让自己开心起来但是,你有没有想过,好吃的东西那么多,为什么会偏偏选择甜食呢?糖真的可以带来快乐吗?。

残酷的现实是,一块蛋糕解决不了的烦恼,可能两块也不行......但一顿辣火锅可以!

心情不好是吃甜的还是辣的(心情不好就吃甜的?其实吃辣更管用)
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创意糖吃得再多,都不会带来快乐其实,不开心时想吃糖,可能并不是因为所谓的「吃糖会带来快乐」,而是糖「劫持」了你的大脑,让你不断产生「好想吃糖」的欲望研究表明,当吃到大量糖和脂肪的混合物,比如饼干、蛋糕、冰激凌的时候,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叫做「多巴胺」的物质。

而一些关于多巴胺的研究显示,它主要作用于人的奖赏系统,让人产生欲望,同时预测奖赏,从而指导行动是的,虽然一直以来大家都把「多巴胺」视作快乐的代名词,但实际上,目前并没有研究表明多巴胺和愉悦、快乐的感觉直接相关。

也就是说,甜食虽然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,但并不能带来真正快乐的感受。它只是能够激活大脑内的奖赏系统,让你产生对糖的渴望并为之付出行动。
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创意举个例子,昏昏欲睡的下午,你正为工作烦恼这个时候,大脑想起了上次喝到奶茶时的感觉,它希望再次得到这种奖励于是,大脑发出了「好想喝奶茶」的信号,并促使你打开手机,点下了一杯奶茶就这样,多巴胺圆满完成了任务。

这种奖赏回路也不断被强化,促使你在下次做出同样的选择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觉得,不开心时吃点糖也没什么,就当满足口腹之欲了嘛不过......一不开心就吃糖,可能会上瘾正如前面提到的,糖可以激活大脑中的奖赏系统,让你越吃越想吃,也因此有人把糖比作可卡因这类会使人上瘾的物质。

虽然糖并不会像药物一样产生明显的「戒断反应」,但它具备一些让人上瘾的条件:比如降低自控能力,产生强烈的渴望感,会不计后果地继续食用等等也就是说,如果不开心时习惯了吃甜食,可能就很难再停下来,甚至一段时间后,为了满足不断提升的欲望,还需要吃掉更多的甜食才能达到目的。

就这样,我们吃得越来越多,越来越甜,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,最终掉进这个「甜蜜的陷阱」。「甜蜜的陷阱」

一旦掉进去,受害的将是我们的整个身体除了肉眼可见的体重上升和皮肤变差,摄入过多的糖还会增加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脏病甚至多种癌症的风险还有研究显示,摄入过多的糖会导致记忆功能和学习能力的下降仔细想想,吃糖虽然带来了一时的满足,但时间久了,一看到肚子上的肉、脸上的痘痘,甚至觉得自己变笨了,你还开心得起来吗?。

不过,既然吃糖没用又伤身,那不开心了应该怎么办?当当当当,真正的终极大招其实是......吃辣,才能让你开心起来是的,你没看错两块蛋糕都解决不了的烦恼,一顿辣火锅或许可以当我们吃到辣椒的时候,味蕾会感受到刺激,产生疼痛感。

为了缓解这种疼痛,大脑就会出分泌「内啡肽」,而这种物质除了可以压制疼痛,还能帮我们感受快乐、缓解压力「无辣不欢」就是这个道理。

相比于糖,辣对身体的伤害要小很多当然,前提是不要配合着重油重盐不过,如果你不太能吃辣,或者真的特别想吃糖,自然也不是不可以作为凄惨生活里仅有的一点点甜,吃糖的权利当然不应该被剥夺所以,今天还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下面几条吃糖的建议。

1. 想吃糖的时候,可以用水果来代替有些水果很甜,但含糖量并不高,比如西瓜、葡萄、草莓,含糖量都不超过 10%而且,水果这些天然食物中的糖要比蛋糕、奶茶中的游离糖健康得多,可以放心吃2.甜食选择有技巧甜食当然是可以吃的,不过在选择的时候,需要注意一下。

尽量买一些低糖低钠、利用食物本身甜味的零食,解解馋就行了。加工程度低的水果干、燕麦片、酸奶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
3.和朋友一起分享甜食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:一桶爆米花,一个人吃,大约会摄入 500 大卡的热量可如果三个人一起吃,每个人平均会摄入多少呢?大约只有不到 170 大卡吃甜食时和别人分享,就会让自己悄咪咪地少摄入很多热量。

更重要的是,和朋友们边吃边聊,才真正有利于缓解压力,改善心情好朋友,当然要一生一起胖4.运动完之后再吃糖适度运动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心情不好的时候,跑跑步、打打球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完之后,可以给自己奖励一点甜食,毕竟运动消耗了热量,这样一天摄入的卡路里也不会超标太多。

而且只要注意控制总量,好吃的甜食也能帮助形成规律运动的习惯看到了吧,心情不好的时候,除了一味地吃蛋糕奶茶巧克力,还有很多很多种选择吃甜食并不能让你真正开心起来,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下次就别想着只靠甜食来调节心情啦,不如吃点辣吧。

但也别因为压力太大,日日吃重庆火锅噢~关爱舌头,记得也要好好解辣而其实最解辣的不是水,而是--牛奶!牛奶里含有大量酪蛋白,可以很有效的把辣椒素「打包带走」~来源 | 丁香医生审核 | 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与行为学博士研究生 陈睿东。

中国气象科普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Powered By Z-BlogPHP 1.7.2 Theme By 爱墙纸


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;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
Copyright ©2020-2025 健康养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
蜀ICP备2023004162号